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于2024年12月28日成功举办了第二期、第三期“红匠心班”学术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特邀广州大学的刘兆清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河海大学的敖燕辉教授(国家优青)来校进行基金指导和学术交流。会议由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多树旺主持,学院领导、师生代表共5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

活动伊始,报告会由多树旺副院长主持,李文魁院长对两位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红匠心班”的发起缘由、寓意以及学院培养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育人思路。他强调,通过此类学术交流活动,学院旨在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平台,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注入新的活力。

刘兆清教授首先为在场师生带来了题为“国家基金申报之‘论优秀范本学习’的重要性”的报告。他结合自己课题组多年申请国家课题的经验,从基金申报的选题、研究内容的创新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预期成果的可行性等多个维度,详细阐述了如何撰写一份高质量的国家基金申请书。刘教授的报告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深度,为在场教师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随后,敖燕辉教授以“水动能驱动的水污染治理关键问题研究”为题,分享了他在环境背景下的水能激发压电催化用于芬顿降解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敖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不仅展示了水污染治理领域的前沿技术,还对水动能驱动的压电催化机制进行了深入分析,为在场师生提供了一场学术盛宴。
在互动交流环节,刘兆清教授耐心地审阅了参会教师的基金本子初稿,并针对每个人的申报书提出了具体的修改建议。敖燕辉教授则对师生提出的科研问题进行了细心评价和深入探讨,现场气氛热烈,讨论深入。
此次学术交流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师生提供了一个与国内外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为学院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学院领导表示,将继续举办此类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促进学院科研水平的提升,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活动最后,多树旺副院长对两位教授的精彩报告和宝贵建议表示感谢,并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广州大学和河海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材料科学领域的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参会师生纷纷表示,通过此次活动,他们不仅学到了基金申报的宝贵经验,还对水污染治理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收获颇丰。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将继续秉承“红匠心”精神,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嘉宾介绍】
刘兆清
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博士,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广州学者”A类特聘教授、第五届学术委员会委员、首批青年拔尖人才,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羊城学者。兼任珠江三角洲水质安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州市清洁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大学清洁能源材料研究所所长、黄埔氢能源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主要从事清洁能源材料相关的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在研/结题中组部、国家 (联合重点 + 3面上)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杰青 + 重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等26项。
迄今为止,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76篇,影响因子10.0以上论文77篇,31篇入选1% ESI Highly-Cited论文,1篇入选2019年度全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33篇封面论文,40篇引用 超100次,单篇最高引用达856次,论文被国际权威期刊引用19006次,H值73。其中PNAS (2篇), Angew. Chem. Int. Ed. (18篇), Adv. Mater. (4篇), Energy Environ. Sci. (2篇), Sci. Bull. (3篇),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10篇), ACS Nano, Nano Lett., Appl. Catal. B Environ. (7篇), Chem. Sci., Chem. Comm. (11篇) 等。撰写1个英文专著章节,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 (授权8项)。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21–2023)、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 (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获2021年广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第一)。
此外,应邀担任Sci. Bull., Chin. Chem. Lett., Chin. J. Struct. Chem., Results in Surfaces and Interfaces 编委,Nano Res., Green Energy Environ., EcoEnergy, Rare Metals, Acta Phys. Chim. Sinica, Ind. Chem. Mater., 青年编委。
敖燕辉
河海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入选者,兼任国际水协会IWA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委员会青年委员,国际学术期刊《Frontier i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副主编,《Chinese Chemical Letter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technology》、河海大学学报编委,《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科学编辑等。长期从事水污染控制技术、纳米材料环境行为、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修复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10余项。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90余篇,引用9400余次, ESI高被引论文26篇。先后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农业节水科技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 项。